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简介:合成微生物组学将研究的对象由单一微生物扩展到多种不同微生物构成的复杂系统,利用合成生物学的工具,构建具有可控功能和稳定性的微生物菌群,通过对微生物组的设计与精准调控来解决人体健康等重要问题。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将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引领在合成生物学与微生物组学的交叉领域进行原创性研究,并且推动人工合成菌群、活菌药物、益生菌等在医学、营养等领域的应用。岗位亮点:| 一流科研平台| 充足经费保障| 学科交叉引领| 开放产业环境| 多维发展路径| 3H全方位保障(一)岗位描述在PI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或者加入研究小组,和其他成员合作完成课题。(二)应聘要求1. ***原菌致病机制或益生菌益生机制等相关研究经验;2. 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具备独立的科研工作能力;3. 身心健康,具备专业素养、良好的学术诚信、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自我驱动力强、有上进心、勤奋刻苦、乐观坚强者优先考虑;(三)薪资福利1.竞争力薪酬+绩效奖励+年终奖金;2.稳定聘期+晋升空间;3.人才安居房+高端体检+定点医院VIP服务+子女入学;4.全额缴纳五险一金+工会福利+工作餐补+带薪年假;5.***科研前辈一对一指导,专业团队协助申请各级补贴及各类项目;6.提供国际领先的科研条件,包括良好的工作环境、充足的研究经费、前沿的实验仪器和愉悦工作氛围。(四)工作地点深圳市光明区永创路108号。PI简介:杨瑞馥,博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病原基因组学、进化、溯源与致病机制、检验新技术和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的研究。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Nature Genetics, Cell Metabolism, Nat Comm., PNAS等杂志发表学术SCI论文300余篇,被引32,000余次,H因子75(Google Scholar);学术兼职:中国微生物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 主任委员,中国营养学会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军委科技委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 委员;第二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微生物检验方法与规程专业委员会 主任;中国卫生标准委员会***标准专业委员会 委员等,《微生物学学报》、《***共患病学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和《Zoonoses》副主编。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和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并已成功转化。戴磊,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项目负责人,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戴磊实验室致力于对宿主共生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和功能进行精准表征和调控,解决人体健康、农业生产等重大问题。近五年研究成果以(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ISME Journal、ACS Synthetic Biology、iMeta等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