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危机根源,“不够努力”该背锅么?

51米多多  发布于  2022-01-26

近来,关于“35岁危机”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不少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知识型员工发现,本以为是黄金年龄的35岁竟成了职业发展的分水岭,不少公司根本就不接受35岁以上求职者的简历,而且就算不跳槽,在原公司的晋升压力也与日俱增。面对“35岁危机”,大家觉得是“不够努力”惹的祸,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便给大家一一道来。

一、思维固化,导致职场受阻

35岁往往意味着一个人步入中年,除了体力、精力等生理属性开始下降,思维方式也逐渐固化。面对社会激烈竞争和技术快速变迁,创新性要求的提高使得员工随年龄增长的“资历”反而成了一种“障碍”。这种“障碍”会让大家陷入一种自我设限当中,从而在内心产生一种职业倦怠感,其革新创造能力自然不断衰退。这种情况下,与年轻的职场人相比,自然稍有逊色。

二、扁平化管理,晋升空间较小

大部分35岁员工已是中层管理者,在传统的金字塔组织中越往上,面临的职业晋升空间就越窄。而越来越多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更加不能满足很多员工进一步实现晋升目标的需求。因此处于中层的35岁员工,很难突破自己的职场瓶颈,自然会产生一种危机意识。

三、雇佣模式年轻化,增强不稳定性

在用工模式方面,企业更倾向于日趋弹性灵活的雇佣模式,尤其近几年的高科技、互联网企业,更倾向于“短期化”、“年轻化”的招聘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35岁以上知识型员工的职业发展选择空间。目前年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在招聘网站中进行职位搜索,岗位要求中明确提出“35岁以下”“30岁以下”甚至“28岁以下”的比比皆是。与性别、健康、地域、相貌等方面的就业歧视相比,年龄歧视最为赤裸裸。

四、就业模式变化,就业风险提升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化的过程中,固定的就业模式被打破,职业分类的变化、长期稳定工作合同的减少、非正式工作种类的增多、工作流动性的加剧等,都加剧了风险的个体化,也让35岁以上的中年人感到焦虑。目前存在的另一问题是,就业模式虽然多变,但相关劳动保护政策仍不完善,立法也尚不明确,对于35岁的中年人来说,就业风险进一步提升。

综合以上因素,出现了35岁危机的局面。可以说,“35岁危机”不仅仅是个体现象,更是社会问题的反映。个人虽是核心,但问题的结构性矛盾仅凭个体努力无法得到根本解决的,对此,就需要相关劳动保障机构出具更全面的人员就业指导保障,从而消除“35岁劳动者”过度浪费的局面。

没有更多啦~

职位推荐

药物评价主任 50-100万/年
有机合成研究员 1-2万·13薪
外卖骑手送餐员+提供车住 9千-1.8万
涂料调色/配色师 8千-1.5万
机电工程师(公用设备) 1.5-2万·15薪
居家百货行业货架运营及营销负责人-抖音电商 5.5-7万
Supply chain planner 1.9-2.4万
古北日式酒吧聘迎宾礼仪,纯绿色 400元/天
人事行政专员 8千-1万
门卫安检包吃包住 5-8千·13薪

职位专题

热搜职位

职位申请成功
2